公元前四十七年,秦国名将白起率领着秦国精锐部队,在今山西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与赵国展开了惊天动地的长平之战。这场战争的爆发,源于秦赵两国为争夺上党地区而展开的争斗,虽然战争仅持续了五个月,但这场激烈的对抗改变了战国的格局。最终,秦军凭借白起的巧妙指挥和强大的战力,击败了赵国,给赵军带来了惨重的损失,尤其是赵国四十余万降兵被坑杀。这一战,表面上看是秦国的大胜,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代价。
长平之战的胜利,令秦国一度看到了统一六国的希望。秦国击败的正是唯一能够抵抗秦国的赵国精锐部队,然而这场胜利却也带来了沉重的代价。秦国不仅损失了二十万兵力,还耗尽了大量粮草,战后白起甚至感叹:“此战秦兵死者过半,粮草消耗极大。”当时的秦国经济本就不算富裕,长平之战后紧接着展开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又接连败北,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困境。那么,在这时,为什么其他五国没有趁秦国国力虚弱而联合起来攻秦呢?
根据史料记载,秦国在长平之战后确实陷入了极为艰难的境地。首先,长平之战和随后邯郸之战中的损失是秦国不可忽视的。秦国派出的六十万大军中,近三十万精锐部队阵亡,这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糟糕的是,战场上的粮草损耗也相当巨大,虽然名义上赢得了长平之战,秦国却陷入了财力、人力、物力三重困境,根本难以迅速恢复。
其次,尽管秦国在长平之战中获得了胜利,但这一胜利的果实却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长平之战前,秦国刚刚完成了伐韩之战,虽然占领了大量韩国领土,但这些地方的大部分百姓都选择投降赵国或积极反抗秦国。由此,秦国即便占领了这些土地,却并未从中获得预期的经济收益,反而因民心不稳而加重了负担。
展开剩余72%而且,长平之战后,秦军采取了以函谷关为防线,与各国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可以说,秦国在这一时期的几乎每一场战斗,都是处于资源和力量的消耗状态,得不到实质性的回报。
再者,秦国在邯郸之战失利后,白起的死更是使秦国失去了关键的指挥官。尽管此时还有王陵、蒙骜等名将,但他们与白起相比,显然在指挥和战略眼光上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国家的军队也获得了喘息的机会。此时,秦国并非没有意图继续扩张,而是因军队和将领的短缺,难以持续对外作战。
那么,为何其他国家没有趁秦国疲软时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各国在这一时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划,主要精力集中在自我建设上。例如,魏国曾是战国时期的霸主,在公元前254年攻占了秦国的陶邑,并占领了宋国的大部分土地。在长平之战前后,魏国的战略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对秦国的关注度较低。
而楚国则将目标放在了东扩上,而非与秦国对抗。楚国在公元前261年攻占了徐州,并进一步向齐国的莒地扩展,尽管其方向南北皆有拓展,但总体来看,楚国的精力并不完全集中在北方的秦国。
至于齐国和韩国,它们的情况相对更为悲惨,尤其是齐国,长期处于被其他国家压制的状态,根本无法向外扩张。因此,齐国在长平之战前后并未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扩展。而燕国则在赵国败北后,趁机进攻赵国,并与赵国发生了一系列冲突。赵国在面对燕国的侵略时,立刻反击,这导致了赵燕之间的长期战斗。在这种局面下,各国之间的纷争和离心离德使得它们很难在战场上形成统一战线,合纵抗秦的计划显然无从谈起。
其次,提出合纵抗秦的人与各国君主之间的关系处理也存在问题,造成了联合阵线的松散。长平之战前后,六国的政治日趋腐化,失去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在这时,有一些公子如信陵君、平原君等提出了联合反秦的建议,这些公子在各自国家内部拥有深厚的根基,但他们的过于活跃,反而让各国君主感到忌惮。这些政治人物的存在,让许多国家的君王对合纵计划产生了疑虑和敌意。事实上,公元前241年,信陵君曾试图组织五国合纵伐秦,但由于魏王忌惮信陵君的声望,并且秦国通过贿赂魏王的近臣成功破坏了魏王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合纵计划的失败。
此外,各国曾在公元前247年和公元前241年两次尝试合纵抗秦。第一次联军成功击败了秦国大将蒙骜,但由于内部不和,未能进一步进攻秦国本土,最终撤军。第二次联军因为内部矛盾再次败给了秦国。其后,联军为了挽回面子,反而攻击齐国,并占领了齐国的饶安。这一系列不合时宜的行动,不仅未能达成合纵的目标,反而暴露了各国内部的不和与无奈。
综合来看,虽然秦国在长平之战后陷入了低谷,但它成功守住了函谷关这一战略要地,避免了各国的联合进攻。各国在面对秦国的恢复与积蓄力量时,更多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主动向秦国发起进攻。而各国的目标在当时主要集中在吞并齐国的土地上,获得实际利益,因此它们未能集中力量攻秦。
最终,当秦国逐步恢复国力,并在嬴政的领导下,开始蚕食其他国家的土地,逐渐形成统一六国的大势时,其他国家才意识到,错失的机会已无法挽回。秦国的统一,终究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历史大势。
发布于:天津市振兴配资-a股配资-炒股怎么配杠杆-股票资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