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6年,北戎军队大规模入侵齐国。齐国急忙向结盟的诸侯国求援,各路诸侯纷纷派兵驰援。其中,郑庄公派遣了太子忽率领郑军前往支援。太子忽带领联军迅速击溃戎军,成功俘获了他们的两位主帅大良和小良。战后,联军还将三百名身披铠甲的戎军士兵的首级砍下,献给齐国以示战功。
齐僖公见危机解除,心中大喜。在庆功宴上,他见到了救援的郑国太子忽,便再次提起往事,打算将齐国宗室的一位女子嫁给太子忽,意图巩固两国关系。然而,太子忽坚决拒绝了这门婚事。
有人询问太子忽为何拒绝,他答道:“我不过是奉国君之命匆忙前来救援齐国,尚未为齐国做出实质贡献,怎敢娶齐国女子?若趁战事之机娶妻,目的便显得不纯,百姓必将非议。”太子忽言辞中透露出一份自尊和原则,拒绝利用战争谋私利。
这并非太子忽第一次拒绝齐僖公的好意。事实上,齐僖公对太子忽颇为欣赏,这既有感情因素,也有政治考量。毕竟,齐僖公、郑庄公和楚武王被誉为春秋三小霸,郑国在郑庄公统治下虽属中等诸侯,但实力强劲。齐僖公自然希望与郑国保持友好,结成同盟。
几年前,齐僖公曾打算将自己的女儿文姜嫁给郑庄公之子太子忽,但被拒绝了。太子忽理由是:“我国势力较小,不配与齐国匹配。”齐僖公无奈,只能作罢。有人追问原因,太子忽解释说:“人人都有适合自己的伴侣,齐国虽强,但不是我的良配。《诗经》云‘求于自己,多受福德’,我愿靠自己,不依赖大国。”
展开剩余74%这段故事也正是成语“齐大非偶”的由来。太子忽不愿通过联姻依赖强国,而想凭借自身努力成就大业。他的理想虽励志,却在当时显得过于天真,缺乏足够的政治手腕。祭仲曾劝诫他,指出太子之位并不稳固,若得不到强国援助,继位难保。太子忽的两位弟弟公子突和公子亹都是潜在竞争者。
祭仲指出,若太子忽娶齐国公主,便能借助齐国势力稳固地位,但太子忽坚决不肯,执意靠自己。齐僖公无奈,只得将文姜嫁给鲁国鲁桓公。后来,太子忽率兵救援齐国时,齐僖公再度提议联姻,仍被拒绝。无奈之下,齐僖公放弃了此念。
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祭仲扶持太子忽即位,史称郑昭公。虽然顺利继位,郑昭公的地位依旧不稳。公子突的母亲雍姞得宋庄公宠爱,宋庄公图谋支持公子突篡位。宋庄公设下计谋诱祭仲入宋,拘捕威胁他若不立公子突为君便杀之,同时借机向公子突索要财物。
祭仲为保命被迫屈服,带公子突回郑国欲夺位。郑昭公得知消息后逃往卫国。郑昭公即位仅四个月便被废黜,公子突继位,即郑厉公。
郑厉公在位时,祭仲权倾朝野,使郑厉公忧心忡忡。深知自己是祭仲扶立,若有变,难保性命。于是郑厉公暗中策划除掉祭仲,命祭仲女婿雍纠刺杀祭仲。雍纠妻子为祭仲之女,知情后向母亲求助。母亲意味深长地说:“父亲只有一个,丈夫可以有很多。”她选择保护父亲。祭仲得知后先下手杀了雍纠,郑厉公与祭仲的矛盾公开化。
郑厉公无法制衡祭仲,又恐遭报复,遂逃往边邑栎邑,变相放弃君位。公元前697年六月,郑昭公重返郑国复位,栎邑成为郑厉公势力范围。双方虽分庭抗礼,却形成微妙平衡。宋国送兵助郑厉公,郑昭公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郑昭公真正的威胁并非郑厉公,而是高渠弥。两人矛盾早在郑昭公为太子时便已显现。郑庄公欲任命高渠弥为卿,太子忽极力反对,但未被采纳,导致双方积怨加深。
郑昭公登基后,高渠弥担心被杀,遂图先下手为强。公元前695年十月二十二日,高渠弥陪同郑昭公狩猎时,趁机射杀了他。此时,郑昭公复位刚满两年四个月。
郑昭公本怀雄心壮志,欲靠自身成就事业,却四个月被废,复位仅两年多即遭暗杀,命运凄惨。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郑国的悲剧。郑国曾在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三代君主治下崛起,郑庄公更是春秋三小霸之一,国力强盛。然而,郑庄公却没有能继承他衣钵的贤能子嗣。
郑昭公与郑厉公皆无力治理,郑庄公其他子嗣亦难堪重任。郑庄公死后,郑国迅速陷入内乱,国力衰退,从春秋初期的强国沦为动荡不安的诸侯国,逐渐成为晋楚争霸中的附庸,随势力转移依附强邻,失去了昔日的荣耀与尊严。
发布于:天津市振兴配资-a股配资-炒股怎么配杠杆-股票资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