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全球支付占比降至2.89%,较4月的3.5%出现0.61个百分点的回落。这一数据波动引发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注,但深入分析会发现,短期占比变化背后是全球支付体系多重变量的综合作用,而人民币在跨境结算中的实际规模仍在稳步增长,折射出国际化进程"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的阶段性特征。
一、数据波动:从环比下降看短期影响因素
5月人民币支付占比的回落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支付金额总体较4月下降14.14%,而同期全球所有货币支付金额总体增长1.35%,这种"此消彼长"导致占比下滑。具体来看,主要受三方面因素影响:
- 国际贸易结算周期波动:5月中国货物贸易出口虽同比增长6.3%,但进口额下降2.1%,贸易顺差扩大至7500亿元人民币。这种进出口节奏的差异,使得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支付需求减少,而出口端因主要以美元计价,未能同步转化为人民币支付增量。海关数据显示,5月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31万亿元,其中货物贸易仅占0.99万亿元,这种结构失衡影响了支付占比表现。
- 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化:2025年5月美元指数虽延续下跌趋势,但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4.17%飙升至4.48%,吸引短期国际资本回流美债市场。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在5月实施降准降息政策,政策利率从1.5%下调至1.4%,中美利差倒挂程度加深,导致部分跨境贸易结算倾向于选择美元以规避汇率波动风险。
- 季节性与基数效应:4月人民币支付占比3.5%已属阶段性高位(3月为4.13%),5月的回落一定程度上是对前期快速上升的修正。从历史数据看,人民币支付占比在季度末通常会出现一定波动,2024年同期也曾因国际贸易结算周期问题出现类似回调。
二、结构韧性:跨境人民币结算的"总量增长"现实
尽管SWIFT占比出现波动,人民币在实际跨境结算中的规模仍保持扩张态势。2025年5月,中国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达1.31万亿元,直接投资结算金额0.61万亿元,合计1.92万亿元,同比增长15.3%。这种"占比微降而总量上升"的现象,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层动力未受根本影响:
- 结算网络持续拓展:5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新增19家参与者,截至月末参与者总数达1683家,覆盖全球120个国家和地区的49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币结算渗透率显著提升——中国与3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总规模达4.5万亿元,为跨境支付提供了制度保障。
- 重点领域突破显著:在能源、基建等战略行业,人民币结算取得实质性进展。2025年一季度沙特对华原油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25%,而在中老铁路等基建项目中,人民币直接投资占比超过30%。这种"行业聚焦"策略,使人民币在特定领域形成支付惯性,逐步积累国际使用场景。
- 离岸市场深度提升:香港作为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5月处理的人民币支付业务占全球73.48%,英国、新加坡的离岸市场份额也分别达5.17%和3.84%。沪港两地最新签署的《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将推动香港快速支付系统与内地互联,进一步增强离岸市场的流动性支撑。
三、长期趋势:国际化进程的"双向动力"分析
人民币支付占比的短期波动,并未改变其在全球支付体系中份额持续提升的长期趋势。从SWIFT年度数据看,人民币支付占比已从2015年的2.31%升至2024年的3.68%,十年间增长59.3%,超越日元、英镑成为第四大支付货币(剔除欧元区后为第五)。这种增长源于内外双向动力:
- 内部政策驱动:中国持续推进资本账户开放与跨境结算便利化。2025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提升CIPS功能"和"促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使用",通过优化自由贸易账户、扩大本币互换等措施,降低企业使用人民币的制度成本。数据显示,5月银行间人民币市场日均成交8.8万亿元,同比增长14.9%,市场深度的提升为跨境支付提供了基础支撑。
- 外部需求拉动:全球"去美元化"趋势为人民币创造了战略机遇。2024年全球央行黄金储备增加1086吨,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占比降至57.8%,而人民币在SDR篮子中的权重已达12.28%。在贸易融资领域,尽管美元仍占81.08%,但中资银行主导的人民币跨境融资规模同比增长22%,显示出国际市场对多元化支付货币的需求上升。
四、理性看待:波动中的国际化路径再思考
面对5月数据波动,需要避免两种认知误区:一是将SWIFT占比简单等同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全部——事实上,人民币在跨境电商、数字支付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已突破SWIFT体系统计范畴;二是忽视支付货币"网络效应"的积累特性——从欧元崛起历程看,其支付占比从3%提升至30%用了近20年,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同样需要时间维度的耐心。
更具启示意义的是,中国正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培育"双轮驱动优化国际化路径:一方面,在上海试点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再贴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推动数字人民币与跨境电商平台对接,在深圳前海实现"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的跨境结算试点。这种"传统领域稳扎稳打、新兴领域创新突破"的策略,或许比单纯追求SWIFT占比数字增长更具战略价值。
当5月的SWIFT数据引发讨论时,上海自贸区的银行正为一家新能源车企办理人民币跨境并购贷款,迪拜的石油交易商也在尝试用人民币结算当季原油订单。这些微观场景的积累,远比月度占比波动更能说明问题——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一条直线上升的坦途,而是在全球经济周期与地缘政治博弈中不断寻找支点的过程。2.89%的数字既是对阶段性调整的提醒,更是对长期趋势的印证:在美元霸权依旧稳固但全球货币体系加速重构的时代,人民币每一个百分点的突破,都意味着国际支付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
振兴配资-a股配资-炒股怎么配杠杆-股票资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