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场角其名,源于百年前红极一时的万国跑马场,那是华商打破殖民歧视、为同胞争得平等尊严的见证地。时过境迁,昔日的马蹄飞驰转换为汽车的笛声喧嚣,沉淀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2018年,武汉首座人行天桥垂直电梯在此投入使用,极大方便了周边群众,更为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出行铺就一条安全便捷的过街通途;一座名为“理想之地”的未来社区即将拔地而起。马场角的百年变迁,清晰地画出一条轨迹:从争取平等参与的“入场券”,到创造高品质的“幸福栖居地”,其核心始终围绕着服务百姓、以人为本。
01 历史基因
万国跑马场——平等参与的尊严抗争
清末民初的汉口,租界林立。1905年,由英怡和洋行行主杜百里倡议,英、法、美、俄、日、德等六国西商集资,低价买进汉口东北角刘歆生开发的土地,在汉口兴建“西商跑马场”,建成伊始却竖起只供外国侨民游乐,而不对华人开放的无形藩篱。这片仅供洋人娱乐的“飞地”,成为殖民特权与民族屈辱的鲜活象征。
展开剩余86%(汉口万国跑马场马票 )
民族的尊严不容践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以“地皮大王”刘歆生为代表的华商愤然而起,汉口市商会会长周星棠、实业银行行长梁俊华等众多华商相邀集股筹资,在今航空路、万松园路一带建华商跑马场,定名华商体育运动会,通称华商马会。其盛况被收录到《民初罗氏汉口竹枝词校注》:“络绎香车去马场,春秋两赛竞华商。先鞭一着齐喝彩,赢得佳人为捧觞。”
在西商和华商跑马场的带动下,1926年,武汉商界名流王植夫、吴春生等中西商界人士合资,在今唐家墩一带修建万国跑马场。万国跑马场营业比不上“西商”和“华商”,却也扫除了“西商”那股洋气,实行华洋平等相待。其名“万国”彰显中西合作、平等包容的立场。伴随着华商、万国跑马场与西商跑马场所形成鼎足之势,武汉跑马场在全国各地市中首屈一指,被誉为国内“赛马之都”。
万国跑马场的出现,以一种“平民化”的姿态,在殖民阴影下开辟了一片平等的空间,将“人的尊严”置于空间营造的核心位置。
02 空间嬗变
民生功能的时代接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万国跑马场的辉煌落幕,并非土地的沉寂,而是顺应时代需求、服务民生的功能接力开始了。
新中国成立后,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率先在万国跑马场旧址驻建,武汉市食品公司、武汉毛条厂等近10家企业在马场角建立,原万国跑马场旧址很大部分变身为湖北汽车运输总公司车辆停放与维修的场地。这看似简单的功能转换,实则是改革开放初期城市运输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它为经济建设的滚滚车轮提供了支撑。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民生需求升级,湖北省汽车运输公司于1996年成立货运市场,腾出部分场地兴建湖北省最大的华中果品批发市场。其日均交易额近180万元,果品批发量占全市70%,成为华中地区第一大型果品专业市场。琳琅满目的水果,充实了市民的“果篮子”,承载着千家万户餐桌上的甜蜜,成为市场经济活力融入日常生活的生动体现。
2010年12月18日,武汉菱角湖万达广场盛大开业。这个总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彻底改变了新华西片区长期缺乏大型商业配套的局面。它不只带来购物便利,更成功带动新华西片区商业升级,形成新的核心商圈,提升了区域商业能级。万达广场的崛起,标志着马场角区域从满足基础物资供应,跃升为提供现代生活品质服务的区域中心。
每一次空间功能的“转身”,都精准回应着特定时代背景下百姓最迫切的生活需求——从保障运输、丰富物资到提升品质,这条民生服务的主线从未中断。
03 当代温度
垂直天桥——无“碍”关怀的具象表达
历史的回响犹在耳畔,当下的关怀已悄然融入街巷。矗立在武汉江汉区唐家墩路、马场角路和香港路繁忙岔路口的马场路人行天桥,不仅因其流畅的“L”形钢结构设计成为一道靓丽风景,更因一个“首开先河”的特质而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关怀——它是武汉首座配备了垂直电梯的人行天桥。
2018年9月,这两部载重1吨、限乘10人的垂直电梯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武汉天桥设施迈入“无障碍”新阶段。电梯的启用,极大地便利了周边居民,特别是为残障人士、携带重物的长者、推婴儿车的父母等群体,架起了一条便捷的空中通道。过去需要费力攀爬数分钟的坡道楼梯,如今只需轻按按钮,短短20秒即可平稳抵达桥面。
关怀更体现在细节的设计上:天桥主桥宽敞(4.2米),并在三个路口均设置了楼梯和精心设计坡度的坡道(坡度在1:7到1:8之间),使得自行车也能顺畅推行。垂直电梯作为关键的无障碍设施,运行时间(上午7:00至12:00,下午15:00至21:00)也考虑了市民的实际出行需求。
这座天桥凭借着实用且暖心的设计,传递着最为本真的民生关怀:确保市民的每一步前行,都能更加安心、更加从容。
04 未来图景
“理想之地”——民生福祉的当代升华
站在历史的肩膀上,马场角的未来画卷正徐徐展开。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宏大愿景的“理想之地”项目已然破土动工。2025年5月17日,武汉一初学苑(理想校区)的动工,标志着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命名即宣言,传承再创新:“理想之地”绝非虚名。其规划理念深植于马场角的历史基因——服务百姓、开放包容。如果说百年前的万国跑马场为国人争取的是宝贵的“平等参与权”,那么“理想之地”则致力于在更高维度上,为居民创造覆盖全龄段、全时段的“高品质生活权”。
根据规划报道,这个约52万方的全景复合体堪称一座“未来城市单元实验室”:
开放共享:突破物理围墙,通过“未来单元”界面缝合技术,激活区域升级。
全龄全时:整合教育创新、银发康养、创意办公、精英住区等8大业态,构建15分钟社交能量圈(如城市森林集、运动活力馆等五大功能盒子)。
绿色智慧:以“绿色基因”为底层逻辑,融合智慧治理、自然共生、创意孵化。运用低碳技术(节能建筑、光伏能源、雨水循环),打造武汉首个全域鸿蒙社区,依托AI中枢构建无感化服务网络。
(“武汉理想之地”项目效果图)
从“入场”到“栖居”。“理想之地”项目的深层意义,在于它是对马场角片区百年“服务百姓”基因的时代性传承与创造性升华。它不再满足于基础功能或单一权利,而是系统性地整合最前沿的规划理念与科技手段,全方位回应现代人对绿色、便捷、智慧、文化、康养等多元化、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对“幸福”定义的全面实践和未来期许的实体承载。它标志着马场角的民生叙事,从争取平等参与的“入场券”,飞跃至编织幸福生活的“理想栖居地”。
民生本位,百年轴线。“马场角”地名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铭记了一段激昂的抗争历史,更在于它勾勒出一条跨越百年的民生发展脉络,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在这片土地上的持续践行与深化。从万国跑马场打破殖民壁垒,到汽车运输公司、果品批发市场、万达广场的顺次变身,这片地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调整服务功能;从人行天桥所展现出的对无障碍通行的精心考量与细致关照,到“理想之地”项目所描绘的高品质生活图景——马场角的每一次蜕变,都清晰地印证着江汉区、乃至武汉这座城市的发展理念: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的尊严与幸福。
硝烟散尽,历史沉淀为前行的地基。当下的点滴关怀,正融入居民的日常步履。未来的画卷,已在工地塔吊的转动中徐徐展开。马场角,正以百年不变的为民情怀,书写着新时代“理想之地”的动人篇章。这条从“平等入场券”到“理想栖居地”的百年脉络,默默丈量着一座城市如何一步步走近人民的心之所向。
来源:江汉之声
发布于:湖北省振兴配资-a股配资-炒股怎么配杠杆-股票资配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